千里之外的京都。偏殿。
一个劲装侍卫单膝跪在那里,恭恭敬敬禀报着什么。
飞天女帝目光一亮:“你说什么?有琪儿消息了?”
那侍卫点点头:“回禀陛下,正是。摄政王就在千里之外的桃花村。”
“你又是如何探听到此消息的?”飞天女帝有些不相信。寻了好几年都未有对方消息,今次知道了,她反倒是不大敢相信了。
侍卫立马回道:“摄政王连续斩妖除魔,都传遍了。属下便去实地探查,果然是她们一家三口。”
“好,立刻启程去桃花村。”飞天女帝大喜,心内暗忖,“琪儿,朕终于寻到你了,这次你休想离开朕的身边……”
暮春时节的桃花村像是被揉碎在风里的胭脂匣,粉白相间的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路上,连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都裹着层薄纱似的花雾。
王婶挎着竹篮从河边洗衣回来,远远瞧见官道尽头腾起一阵烟尘,几匹油光水滑的骏马踏着碎步奔来,当先一匹白马上的乘客身着绯色宫装,金丝绣纹在日光下泛着细闪,可不就是传说中威震四方的飞天女帝?
“快跪下迎接,是陛下!”不知谁喊了一嗓子,原本蹲在墙根晒太阳的老人们慌忙起身,孩童们攥着糖葫芦往家里跑,一时间鸡飞狗跳。
大家齐刷刷跪倒两旁,恭迎女帝一行。
女帝勒住缰绳,身后四名贴身侍卫整齐地排成两列,玄甲长枪映着日头晃眼得很。
她翻身下马,动作利落得像一片飘落的枫叶,裙摆扫过地上堆积的落英,惊起几只正在觅食的麻雀。
“众乡亲平身!劳烦诸位乡亲……”女帝声音清朗,带着几分久居高位仍存的温和,“朕听闻此地近日有除妖盛事,特来探访。”
话音未落,人群里挤出一个佝偻着背的老汉,正是村里的主事人李伯。
他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珠,作揖的手微微发抖:“回禀陛下,确有其事!半月前王子琪领着他娘子龚望舒,还有几个外乡人,一块儿收拾了祸害咱们多年的山魈精。”
“琪儿……”女帝眼底泛起波澜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——那是块雕着并蒂莲的羊脂白玉,正是当年赠予王子琪的信物。
这么多年过去,她始终记得那个总爱穿月白长衫的将军,笑起来眼睛弯成新月的模样。如今听说她在此处现身,怎能不心急如焚?
“她们现在何处?”女帝向前半步,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滞了些。
李伯缩了缩脖子,支吾道:“这……他们已经走了有些日子了,至于具体去哪,我们也不清楚。”
旁边有个胆大的妇人插嘴:“听说是往南边去了,说是要去寻什么灵药……”话没说完就被丈夫扯了一把袖子,讪笑着闭上嘴。
女帝眉头微蹙,转头看向身旁的大总管赵衡:“立刻派人沿官道搜查,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!”
“遵旨!”赵衡抱拳领命,转身吩咐手下分散行动。
他自己则陪着女帝走进村子,沿途打量着各家各户的门楣。
经过一座破旧的院子时,院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轻微的响动。
“请问,有人吗?”赵衡上前叩门。
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,露出半张苍老的脸,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妪。
“你们是何人?”她警惕地看着两人,手里紧紧握着一根擀面杖。
“老人家,打扰了——我们是路过的旅人,想讨碗水喝。”赵衡笑着说。老妪犹豫片刻,侧身让他们进来。
院子里晾着刚洗过的衣裳,墙角堆着些柴火,看起来十分简陋。
女帝环视四周,目光落在堂屋正中的一幅画像上——画中少年丰神俊朗,眉眼间与记忆中的王子琪有几分相似。
她心中一动,问道:“老人家,这幅画可是您亲手所绘?”
老妪叹了口气:“这是我们大家的恩人,多年前救过我们的命,已经好些年没回见了。”说着眼眶红了。
“哎,怎么又走了?琪儿,你当真是不愿意见到朕么?”女帝深感失望,垂眸轻轻叹息一声。
就在这时,外面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。
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来,单膝跪地:“禀陛下,在前面三岔路口发现了新鲜的车辙印,方向正是南方!”
女帝精神一振,悄悄在老人桌子上放了几块银锭,随后当即下令:“追!”众人立刻翻身上马,朝着南方疾驰而去。
马蹄扬起一阵阵尘土,将桃花村抛在身后,只留下一片渐渐散去的花雨。